读“中国传统文化”有感周记1000字如何写?( 三 )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 , 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 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 就在于“和合”二字 。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 , 就词义本身而言 , “和” , 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 , “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 , 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 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 , 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 , 指人际关系 , 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 , 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 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 , 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
在中国 , 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 , 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 ,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 , 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 , 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 , 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 , 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 , 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
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 , 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 , “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 , 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 , 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 , 提出“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思想 , 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 , 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 , 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 , 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