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中世纪之美》读后感(三):“传达诗意的文本”
“我希望我的这番描述可以战胜一个普遍的异见,即中世纪没有美学,而只是沉迷于形而上的概念” 。显然,艾柯以他独有的方式碾碎了敌人 。借用作者自己在书里引用的那句,此书就是一部“传达诗意的文本”(textus per dicta poetica scriptus) 。外观上此书的印刷质量、装帧无懈可击,插图丰富且精美 。其印刷成本之高昂显而易见 。数百年前修道院僧侣创作的泥金绘本图片在灯下熠熠生辉,而那些教堂玻璃画、镶着宝石的福音书和圣餐杯,那只在花园里休憩的独角兽,一下子把我们中文读者带到了跨越了地域、文化和时空的异邦,绚烂多姿 。此书在基督教、哲学、艺术等学科上对读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当然这本身就是艾柯的魅力所在,他从不迁就读者 。全书散布着各种精雅、隽永的拉丁语表达,比如第16页提到的“悲叹消逝”(Ubi sunt)出自“Ubi sunt qui ante nos fuerunt?”(那些曾在我们面前的,如今何在?),回味无穷 。艾柯掉书袋习惯一定让此书的译者和编辑倍感辛苦 。书末收录译名对照表,尤其是长达26页的参考书目列表对于好学的读者无疑是宝贵的资源 。
正如作者在再版前言中第一段说明的,原书写于1958年(当时年仅26岁,还在军队服役),原题为为《中世纪美学发展》 。是一套四卷本中的一卷《从古典时代到巴洛克时期》中的一个章节 。没有专门阐述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并非是艾柯对“文艺复兴三巨头”的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其他作者在另外三卷中已有论述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主要讨论的是经院哲学的美学,必要时另论及其文化环境" 。严格来说此书展现的是中世纪美学的一个局部,至少它略过了对中世纪美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位巨匠,将侧重点落于经院哲学,而与之相对的起源于世俗文学的人文主义美学分量较轻 。艾柯本人是藏书大家,去世时其私人图书馆有多达360部摇篮本 。但此书收录的插图中仅一部摇篮本,且来自布雷登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音乐理论》(p54-55) 。其实单就印刷刻本来说,除了这部摇篮本,就只有 《光的数学原则》(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p96)和《科学之树》(巴塞罗那大学图书馆 p202, 此书只能算作后摇篮本 。标题页下方的年份是罗马数字1515年,标注却是1505年) 。1455年古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德语《圣经》后,活字印刷革命在欧洲大陆如火如荼,深刻改变了书籍的面貌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印刷刻本颠覆了手绘本的传统,毫无疑问是中世纪晚期美学最具代表性的标本(尤其是木刻版画艺术和字体设计艺术) 。此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一大批15世纪末的人文主义先驱(包括阿尔丁出版社的创始人Aldus Manutius、字体设计家Nicholas Jenson等)由于经院哲学的主旨被忽略了,颇为遗憾 。另外书中出现了两幅19世纪艺术大师多雷的木刻作品(神曲天堂篇 p92 和但丁肖像 p244)可能在视觉上有点干扰,毕竟中世纪对于多雷来说,就是Ubi sunt?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尘埃落定》经典读后感有感
- 思考世界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 经典故事:猴子的欲望(深刻)
- 经典小小说:《潜规则》
- 宋本周易注疏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一位女士的画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回家的路(经典好文)
- 经典短篇:《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