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读后感1000字( 五 )


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实难以严格划分;譬如地名,它是文化地理的一个构成部分,但却追随历史而不断改变 。我最近所写的另外七八篇论文,体系倒比较完整,有朋友劝我应先发表《中国历史地理》一书 。但我总觉得中国靠历史吃饭的人太多,对此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同时内地近年从地下发掘出了许多古文物,必定有一些可充实我的历史地理著作,不妨再等待数年 。因此才决定先出版这一本书 。我知道应该提到而未能触及之处尚多,可是我目前的研究工作实在太忙,无法面面顾到;若有缺失或不妥当,希望读者指点和批评 。
我的研究考察旅行,尤其是在东亚,使我深信汉文化并非单独属于中国人,而是为整个东亚人民所共有 。我和我的许多日本朋友,都认定汉文化是很优美的文化,特别是在精神感召方面,否则它不可能延续得这么长久;汉文化圈是一个伟大的地理单元,否则它不可能养活十二亿人口 。
放眼世界,局势激荡 。我呼吁广大汉文化圈人民的大团结,用较大的经济、文化联合力量,迎接非常艰难但也可能转运的二十一世纪 。我们要忘却过去的是是非非,而努力争取将来 。日本人应该放荡胸怀,尽量消除因狭窄生存空间所产生的偏激 。我们应该互相了解,加强合作 。我一直就想通过我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文化地理的研究,能对促进汉文化圈人民的了解和合作有所贡献 。或许也就是这个心愿,才引导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努力工作 。
1980年9月25日于日本广岛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册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下册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读后感(五):从科举取仕看中国文化重心的南迁
陈正祥在《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一书中提到,「具有代表性人物籍贯分布的改变,是文化中心迁移的最好证明」,所以从各朝进士籍贯的分布变化来看中国文化重心的迁移也是一个不错的视角 。本文所用资料依然来自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这个数据库确实珍贵,但历史人物信息庞杂,本人又非历史专业出身,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有限,所以行文难免有错漏,欢迎指正 。
关于数据口径的统计方式有必要提前说明 。一个是进士的统计范围,一个是进士籍贯的归属 。
进士的范围 。文中论述的进士,实则是广义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人 。因为各朝进士的范围不同,如唐朝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宋朝科举袭五代旧制,有进士、九经、五经、学究等等 。本文所选样本为所有通过「科举門」入仕的人物 。
地域的归属 。本文中涉及进士籍贯根据数据库中传主籍贯、迁住地、出生地、祖籍、落籍等地理信息依次补缺,以上都没有的记为缺失从分析中剔除 。因为几千年来中国行政区划不断变化,地名和范围多次更迭,要统计人物籍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标尺,所以本文以进士籍贯经纬度所属的现代行政区作为统计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