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有你难以想象的生活价值( 三 )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主席——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在她的著作《情绪》一书中,提出情绪构建理论,颠覆了传统情绪观 。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作为全球权威情绪专家、美国东北大学知名教授,在情绪研究领域已经深耕数十年 。
她认为,人的情绪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习得 。
我们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不断学习和接触与情绪相关的事例 。
大脑在不断记录并更新这些体验,形成一种概念 。
当我们面临新的事物的时候,大脑根据以往的概念对我们的行为作出预测,并驱使我们身体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反应,从而形成当下的情绪 。
也就是说,情绪是我们个体产生的,可以受到我们的控制 。
而如何才能掌握良好的情绪呢?
情绪管理第一步将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安迪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从进入监狱开始,安迪就在不断的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监狱中保持自己之前的一些爱好,如读书、打磨石头、结交朋友圈 。
掌握情绪的第二步了解更多的情绪词汇,准确的认识到各种情绪的不同,从而避免不好的情绪,在潜意识里走上正确的情绪道路 。
银行家出身的安迪对知识的渴望比普通人更加的敏感,对于情绪管理的书籍也有一定的研究 。
阅读相关情绪管理的书籍,势必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更多高级情绪词汇的机会 。
掌握情绪的最后一步,把情绪看成单纯的生理感觉 。
当我们面临考试压力时,不应该一直告诉自己内心的恐惧之处,更应该关注于身体本身的感觉,你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让情绪平静下来才是关键 。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有你难以想象的生活价值
文章图片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有你难以想象的生活价值
文章图片

命运是自己选择的,人要有改变命运的勇气 。
影片中的老布和安迪一样,同样也是管理着监狱的图书馆工作,同样也是拥有知识的年轻人,同样也是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生 。
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个一出监狱就上吊自杀,一个主动逃离监狱,拥有了美好的后半生,同时也解救了自己的朋友 。
老布和安迪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拥有改变命运的勇气 。
老布从进入监狱就一直是接受别人的安排,他变得没有一点主动性,也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人生该怎样度过,他对自由非但没有向往,反而还有着恐惧 。
年轻时入狱的老布,在监狱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开始时他也如同大部分的囚犯一样厌恶、憎恨监狱的生活,想要逃离监狱 。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监狱中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圈子,监狱就成了他的家,在这里他有着自己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