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与詹姆斯·索特其他小说一样 , 《暮色》和《昨夜》关注的仍是人与人的情感裂缝 , 他仔细描绘的永远是充满嫌隙的情感、破碎的爱情、覆灭的理想……宏观时代背景则几乎不提及 , 大概只有《阿灵顿》提到了战争年代 , 但目的不是讲时代 , 而是为了讲主角的职业 。似乎可以这么理解 , 对詹姆斯·索特而言 , 时代的背景还不如人的情绪那样更接近真实的存在 , 时代始终变迁 , 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情绪才真正触及生命的本质 。
《暮色》中 , 最喜欢《阿尼罗》 。坦白讲 , 到现在我也不知这篇到底在讲什么 , 但其中传达的情绪 , 那种梦想覆灭、人生永无转机的失落感 , 真是通过纸面直逼而来 。尤其在小说的结尾 , 写到男人经常半夜醒来 , 趴在女儿床边讲故事 , 直到趴着睡着 , 读着令人心碎 。
《暮色》展现了太多失落的人 , 自卑的姑娘 , 失恋的人 , 理想破灭的人……而《昨夜》则更多从幽暗处展现了情感的破碎 。嫉妒老公男友的妻子 , 帮老公找女人的妻子 , 被岳父抢走情人的女婿……
马尔克斯无比推崇海明威晚年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 , 说从失败之作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 , 在梵高早期速写的草稿和未完成的习作中 , 那些面目模糊的少年 , 四肢比例不协调的老农 , 肯定会比柏树、星空、向日葵给后来画者的启发更多 。
《光年》太完美了 , 遥不可及 , 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模仿的痕迹 。但《暮色》和《昨夜》离我们很近 。每一篇小说读完后 , 我都会忍不住翻回去 , 去看詹姆斯·索特是如何开头的 。他的开头总是那样的轻描淡写 , 仿佛不知道其中蕴藏着一场风暴 。我惊异于那样平淡的开头 , 竟然会在极短的篇幅内引向令人绝望的毁灭性场景 。
由介绍得知 , 《昨夜》出版于2005年 , 《暮色》出版于1988年 , 但在完成度上看 , 显然是《暮色》更高 。那部完美如水晶的《光年》出版于1975年 。所以 , 从表面看 , 《光年》之后 , 詹姆斯·索特对小说完成度的追求在逐年降低 。重读《昨夜》时 , 你会发现这些看起来仿佛草稿和速写的小说 , 并不显得粗糙 , 而会给人信笔拈来、炉火纯青的感觉 。换句话说 , 晚年詹姆斯·索特似乎已没了力气完成另一部《光年》 , 但这些短篇小说 , 寥寥几笔 , 简单勾勒 , 似乎是在等待着、酝酿着一部尚未到来的完美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