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打哈欠!》读后感100字( 五 )


明明是“千万不要打哈欠” , 依偎在我们怀里的小宝贝儿为什么会跟着加比一起哈欠连连呢?是因为这个故事不够有趣吗?不 ,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那我们就来看看《千万不要打哈欠》到底有什么魔力 。
理解孩子 , 让小孩找到了认同感 。
书中的加比就像你我怀中那个不爱睡觉的小宝贝儿 , 这样的小朋友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 他们精力充沛 , 对周遭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 , 即使困意袭来 , 玩耍的动力也一直支撑着他们继续生龙活虎 。当我们跟宝贝们一起读这本书 , 小朋友会发现 , 书里有个小朋友跟他的想法一样呢 , 他会获得一种认同感 。《千万不要打哈欠》没有讲太多道理 , 也没有讲关于睡觉的好处 , 它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小朋友不想睡觉的真实想法 , 真正走进了孩子内心 。
打哈欠会传染
如果不想睡觉 , 那我们就不睡觉 , 我们一起前往“不眠城” 。书里没有强行要求小朋友去睡觉 , 而是顺其自然开启了不眠之旅 。不眠城里彻夜狂欢、通宵玩乐 , 深得小朋友们欢心 , 所以小朋友很快会沉浸到这个故事里 。当奶奶不小心打了一个哈欠 , 哈欠跑走了 , 哈欠所到之处 , 大家纷纷开始打哈欠 。书里的插图夸张、形象、有趣 , 小朋友们会不由自由模仿书里的人物开始打哈欠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哈欠会传染呀 。
书中插图
运用心理学原理“白熊效应”
白熊图片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到上面的白熊了吗?现在闭上眼睛 , 千万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 。你会发现什么呢?对 , 你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 越不想去想白熊 , 越忍不住去想 。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著名实验 , 这个实验证明了当我们刻意从头脑中抛弃一种想法的时候它反而会更为强烈地回归 。在我们生活中 , 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 , 越是想忘掉的事情越忍不住回想 , 越是不能做的事情往往会去做 ,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 又叫“反弹效应” 。所以书中加比反复跟大家强调“咬紧牙齿 , 闭紧嘴唇 , 千万不要打哈欠”的时候 , 依偎在我们怀里的小朋友一定也听到了这句叮嘱“千万不要打哈欠” , 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无意识地集中在了打哈欠这件事情上 , 慢慢地小朋友就会开始打哈欠犯困了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原理 , 用这个有趣的故事 , 帮助小朋友们进入了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