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那个秋日,光天化日之下的杀戮,想必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之中,逐渐为人所淡忘吧?
《动物战争》读后感(二):工人阶级曾经存在过
愤怒、迷茫、忧心忡忡——读后感
尼古拉·马修的笔真是又锋利又冷,或许是封面上的皑皑白雪,让这个没落工业区的故事更有铁西味道了——毕竟,我们都在文艺作品里看过(或想象过)即将废弃的厂房和眼神迷茫的下岗工人,被市场和方针落在身后的焦虑者就存在于你我之中 。当然,像裸身少女森林逃跑等种种违反社区准则的情节,只能用法语(或其他外语)在遥远的国度上演了 。
正文开篇,工厂的危机到来 。“工作岗位如此稀缺……工薪阶层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于是劳动法竟然妨碍了生产力,二百五十人的工厂只剩下四十人,“吞噬年轻人的梦想和老工人的愤怒,”然后把恨意转移,转移到种族、转移到两性、转移到兽性 。在惴惴不安中,大家都主动丧失掉一部分人性来换取动物的生存本能,可结局依然是工厂已经不需要你,讲话的领导说:大家要体谅集团的难处 。那么工人阶级该何去何从?单枪匹马的劳动保障监察员丽塔在打探维多莉亚的下落,但老工人的子孙已经沉迷在烟雾中了——他们的前路已经没有父辈留下的脚印,甚至连重蹈覆辙也变得毫无可能 。
这本小说最有特色的是它POV的叙事,带着庄重的距离,始终让阅读保持在中立状态 。故事时间是切碎的,镜头焦点是移动的,确实考验了读者的阅读能力,不过这样恰好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惴惴不安——马特尔如何还债?维多莉亚是好是坏?丽塔又会遭遇什么?啊,来不及担心了,布鲁斯打断了这些,他的是是非非和序章中老一辈的名字糅在一起,逼得你翻回到前面的情节,看看是否遗漏了什么隐藏线索……一个接一个角色彼此连缀,没头绪、没出路、没有解决方案,只是最大限度地将苦难揭露——这是马修的一贯做派,在他这里完全看不到轻松消遣的文字,只有近乎残忍的平铺直叙和冷笑,要“让事实变得难以忍受,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改变它 。”
这和差不多一个世纪前的卡夫卡不谋而合,他说:“书,必须是破开心中坚冰的利斧 。”你得阅读人类的痛苦,然后获得新生的力量 。但随着车床、倒班和裁员安置入侵了人类文明,随着工业区的衰败和资本家的转型,曾经的新生力量——工人阶级——也面临着身份认同上的崩溃 。我们曾经一度认为工人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最解放的思想 。可当海内外“铁西区”拆掉晾水塔和压缩机,收回他们的工人身份时,这些荣耀也随之而去,只剩下一点点吹嘘的材料和抱怨的底本 。当曾经在流水线上充当螺丝钉的工人被一颗颗地摘下,以个体的形态滴落进时代洪流后,他们该如何在这场“动物战争”中幸存?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把“利斧”,破开表面的平静冰层,让你合上书后忍不住向作者和自己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