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读后感大全( 三 )


然而,时也,命也 。曾国藩自己遗言也说自己无一事可成,有点当官的成就也来自命运使然 。肯定是谦虚之辞,确实时势造英雄 。但芸芸众生,何以他可以成为英雄 。学识、人脉、性格等等综合起来去看一个人,曾国藩其人最鲜明的便是笨拙却百折不挠,刚强不可摧,但又有脆弱的一面,人无完人,笨拙但可以努力做个完人,这个努力,就是曾国藩的最大厉害之处 。
笨拙又是另一种精明,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写了肌肤更加丰满的曾国藩,引用了一句话:“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笨拙精神是曾国藩的核心,做人做官打仗皆是如此 。这何尝不是一种聪明,大智慧呢!
写曾国藩的书太多,传记、评说、为人处世经纶、官场教科书,等等,唐浩明先生这本书并无多少直接评价,以笨拙之精神记录了曾国藩从建立湘军开始的二十年人生,其中道理让读者自己的体会,但是每个人,每个时代,皆是不同 。刘瑜说曾国藩成圣又如何,是啊,是啊,小人物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快乐!
《曾国藩》读后感(五):峥嵘半生,万象皆空
如果湘军统帅不解散湘军,走向另一条道路,一切是否会不同?走向没落的满清政府,即使曾国藩拼尽全力为其扫清太平军,竭力发展洋务,努力发掘人才,也还没有迎来战乱过后的河清海晏,人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休养生息,依然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依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曾国藩所谓的气也好、运势也好、命也好 。终究这个改天换地的人都不是曾国藩,这是由他自身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也是由他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同时也由他的性格决定 。所以曾国藩发展洋务只希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式之本坚决不变更,及时了解了洋务局面临的困境,也突破不了他的局限性 。即使这些也让我们看到透过历史的棱镜,看到曾国藩的修身之严、思虑之重、毅力之坚,识人之明、育人之功、用人之善,力有所不逮之无奈、身为汉臣处于满清的委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虚伪... ...这一切都是曾国藩,甚至我们还看到了他的成长和思想的转变 。从韩法的曾剃头到用黄老打磨的圆通,从小败愤而跳河到步步为营的胜利,从万人瞩目的湘军统帅到因天津教案人人唾弃的无奈局面,从雄心万丈到颤颤巍巍... ...曾国藩的一生是时势造英雄的一生,正如他临死前所言,大家都是棋盘上的棋子,即使他在棋盘中为一相,非一小卒,但也没有根本上改变这种被操控的无奈之感 。曾国藩的一生也是不断完善自身,磨砺提升并用心教化育人的一生,他所留下的日记、挺经、家书,无一不是他一生不断反省、不断完善、孜孜不倦的明证 。有时候如果仅用一个封建大家长的眼光看他,无疑他是满腹忧虑、尽心尽力、称职的 。所以即使现在读他的这些内容,读到他所说的“”勤、敬、谦”等等,依然觉得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