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淳老街诗词 高淳老街杂坛

关于高淳老街诗词 高淳老街杂坛

【求一些描写古屋老街的诗词,】作业帮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关于高淳老街的介绍淳溪镇原基督教堂旧址简介 这里是原淳溪镇基督教堂,又称耶苏教堂旧址 。
共二进二轩,占地260平方米 。
始建于1932年 。
高淳基督,与佛教、伊斯兰教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管理世界,耶苏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 。
耶苏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 。
高淳基督教属英国基督教会 。
由南京"长老会"和宜兴"自立会"分别传入境内 。
1926年,南京"长老会"通过溧水基督教牧师王敬德传入淳溪镇郊(08月01日,5) [详细内容]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 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先遣支队和一支队先后进入苏南茅山根据地扫荡,为粉碎敌人扫荡,一支队特命司政机关分散转移 。
8月,一支队政治部在刘炎主任率领下转移到高淳县城淳溪镇一带 。
1938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 。
一支队政治部决定由宣传科长戈白章、张春生、侯日千、华仁义等四同志组成民运工作组,在高淳县城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 。
他们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广大店员、工人、学生宣(08月01日,6) [详细内容]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高淳老街"东端,原系吴氏宗祠,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 。
据《高淳县志》记载,吴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进 。
,第一进是戏楼,楼上"观乐台"(戏台),楼下是通道 ,台前是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 。
第二进叫享堂,现作为展厅,陈列的历代砖、石雕刻,技术精湛,价值很高 。
第三进是祭殿,现在也作为展览厅使用 。
三进一进比一进高,飞檐翘角,风姿(08月01日,6) [详细内容]赵 厅赵 厅 赵厅是幢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的商住楼,宽三间、纵深三进、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面积500平方米 。
第一进作店面,是进行商品交易场所,第二进行作仓库、手工作坊和会客室,第三进主要作卧室,留有一贵宾接待室 。
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 。
每进堂柱内设石门坎,共四个门坎 。
一进比一进高,象征生活、经商步步高 。
头进门面是牌坊式,门额之上设骑楼,木板封闭,檐口由曲橼外挑既挡雨又遮阳 。
出头枋下撑,雕草画龙 。
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08月01日,6) [详细内容]清代道教神像展览馆清代道教神像展览馆 这座三间两层的古建筑,原是商家的商住楼,经整修辟为高淳道教画像展览馆,展出已民有400多年历史道教"斗牌神像"100 余帧 。
斗牌神像专供做"道场"时陈列,由于画像是插在"五升斗"来量米,每次道场作完后,这些斗里的大米就充作道士们的"酬金" 。
斗用的越多,收入的大米就越多 。
因此,道士们罗列了许许多多的天上地下帝王将相及各路神仙 。
只要是百姓崇敬的名人高手、能工巧匠,(08月01日,7) [详细内容]民 俗 馆民 俗 馆 座落在高淳老街114号的民俗馆,是地方民俗展馆,这栋层古建筑原是富商的商住楼,前后共有四进,前三进是三开间,后进有入间,总面积近千平方米,现作民俗馆 。
全馆共设门厅、雕刻漆器厅、蓝印花布纺织刺绣区、剪纸刻印绘画区、音乐戏曲舞蹈体育区、农渔具区和泥陶工艺区七个展区,展品千余件 。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现高淳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的演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