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井水诗词 康熙的诗词( 三 )


又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又(秋夕信步)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
闲阶小立倍荒凉 。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
鬓云松令枕函香,花径漏 。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
掩银屏,垂翠袖 。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青衫湿 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
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
重寻碧落茫茫 。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
惟有恨,转无聊 。
五更依旧落花朝 。
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
求一个 长相思 诗词讲解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名词解释:榆关:山海关 。
那畔:那边,指关外 。
聒:喧闹,嘈杂 。
故园:故乡,家园 。
【词义】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
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 。
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 。
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
【背景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是明珠的长子 。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
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 。
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 。
“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 。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
“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 。
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
“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 。
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
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 。
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