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鱼 诗词 古诗桃花鱼肥( 三 )


他写了很多信给充和,即使他已经知道充和不会选择他,甚至在充和嫁了人之后,他仍然坚持写那些信 。
他还收集充和的诗歌、小说,并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到香港出版 。
充和的追求者中,还有一个不修边幅的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 。
方先生也给充和写信,不过用的全是甲骨文,学问大如充和者也没法明白:“他一写就是好几张信纸,我相信一定写得很有文采,可是我看不懂 。
”充和喜欢保持单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必在意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期待 。
1940年间,重庆政府又给了她一份工作,这次是为教育部新建立的礼乐馆服务,帮助政府重新订正礼乐 。
充和的职责是从五世纪的《乐志》中挑选出适合公共大典使用的乐章来,请作曲家配曲 。
这份工作很对充和的胃口,她过去就很难忍受各种典礼,现在可以对它们加以改良了 。
充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编选出二十四篇适合的乐章,用最好的书法精心誊写了两份 。
教育部批准了充和编选的篇目后,充和与同事们立...
昭君故里的昭君村 昭君故里:泪珠化作桃花鱼“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魂 。
”苏轼这首《昭君村》诗对昭君出嫁匈奴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流露出无尽的感慨!在兴山宝坪村,有一条秀丽的香溪河绕村前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
每逢春天,河中游动着半透明、圆圈形的桃花鱼,与沿岸的绿树和水下的五彩石交相辉映 。
相传这种美丽的桃花鱼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有关 。
昭君出塞前,从京城回家乡探亲,泣别乡亲时,正值桃花盛开之际 。
她一路弹着琵琶,想到从此永别故土,不禁潸然泪下,串线的泪珠与水中的桃花漂聚一起,化成了美丽的桃花鱼 。
王昭君的故乡兴山县宝坪村,又名昭君村,在西汉属南郡秭归县 。
村里存有昭君宅、望月楼、楠木井、梳妆台、玉字崖、明妃墩、琵琶桥等旧址遗迹,以及昭君陈列室、昭君亭、故里长廊、昭君像等 。
村里有一个垒石为基的屋台,相传是王昭君望月楼遗址 。
据说,王昭君出生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从小喜爱月亮,经常登楼望月,村民于是称此楼为望月楼 。
楼早毁,仅存屋石台基 。
现在遗址上置有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凳和一具附近出土的汉代石兽 。
楼前有一口如菱花镜似的水井,叫楠木井,因井中有一古楠木而得名 。
井旁青石碑上镌刻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所书“楠木井”三个隶字 。
相传这是王昭君少年时代与女伴们挑水、洗濯的地方 。
穿过16级台阶,就到了梳妆台,表示昭君在这里生长了16个年头 。
昭君故里为浓郁的田园风光所环绕,松柏青翠,芳草铺地 。
昭君出塞后,经常思念美丽的家乡,曾写有“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鸣 。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的诗句,描绘家乡妩媚风光 。
为什么称张充和为民国时期最后的才女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 。
傅汉思出身德国学术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国文字,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中国学习中文,研究文学历史,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仍孜孜不倦 。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 。
可惜多情却被无情恼,张充和还因为朋友诸般撮合而负气出走 。
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 。
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 。
她很早就开始写作,随写随丢,完了就完了,大姐张元和 。
抗日战争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夫妇避居重庆,章士钊曾赠她一首诗,将她比作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因文采优异被北大破格录取 。
当年的北大有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 。
张家四姐妹 。
张充和也经常登台唱曲,自娱自乐 。
张家四姐妹元和(前右),两人得以相识 。
卞之琳也和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一样,给张充和写了许多书信,并不要什么传世 。
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在彼时文苑称艳一时,一切看淡 。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就是玩,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
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