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湖山的古诗词 带春字的古诗词( 三 )


(4)旋,水流回旋 。
(5)扃,音卷,门 。
上闩,关门 。
(6)琅敖,古乐器名 。
(7)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也指帝都 。
(8)寥阳,指寥阳殿,今称奈河桥 。
(9)成都路安抚使,南宋时,将全国设十六路,四川当时叫成都路 。
安抚使,宋代一官名 。
题平都山苏轼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北宋文学家 。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
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 。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 。
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自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写下“平都山”等诗 。
(注释) (1)平都山:据《丰都县志》载:“治东北一里 。
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 。
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 。
汉仙人阴长生、王方平炼形于此 。
传麻姑过之有留题绝句 。
”后人依据苏轼“平都天下古名山”这句诗,渐改平都山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 。
(2)蹑:踩、踏的意思 。
(3)眸:音木,泛指眼睛 。
(4)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 。
此引申为天地的代称 。
平都山苏轼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苍苍松柏老 。
舟中行客去纷纷, 古今换易如秋草 。
空山楼观何峥嵘, 真人王远阴长生 。
飞符御气朝百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 。
龙车虎驾来下迎, 去如旋风搏紫清 。
真人厌世不回顾, 世间生死如朝暮 。
学仙度世岂无人, 餐霞绝粒常辛苦 。
安得独从逍遥君, 冷然乘风驾浮云 。
超世无有我独存 。
(注释) (1)峥嵘:高峻貌 。
(2)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名 。
内容是七言歌决,讲说道家养生修炼的道理 。
(3)度世:旧谓脱离现世 。
(4)逍遥:优游自得貌 。
仙都山鹿苏轼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拘束 。
仙子去无踪, 故山遗白鹿 。
仙人已去鹿无家, 孤栖怅望层城霞 。
至今闻有游洞客, 夜来江市叫平沙 。
长松千树风萧瑟, 仙宫去人无咫尺 。
夜鸣白鹿安在哉, 满山秋草无形迹 。
(注释)(1)怅望:怅然怀想 。
(2)萧瑟:树木被风吹指所发的声音 。
(3)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
平都山留题吕洞宾盂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 。
两口单行人不识, 王阴空使马蹄虚 。
一鸣白鸟出青城, 再谒王阴二友人 。
口口惟思三岛好, 抬眸已过洞庭春 。
(作者简介) 吕洞宾,又名吕纯阳(793-?),相传为唐京兆人 。
唐朝会昌中,两举进士不弟,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时年六十四岁 。
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俗传为八仙之一 。
还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 。
(注释) (1)盂兰:指盂兰盆会,佛教仪式 。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举行 。
盂兰盆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救倒悬” 。
(2)三岛:《汉书.郊礼志上》:“自威、宣、燕、燕昭使人入海,求逢莱、方丈、瀛洲,此三种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
”后用三岛来泛指想象中的仙境 。
题仙都观杜光庭往岁真人朝玉皇, 四真三代住繁阳 。
初开九鼎丹华熟, 继蹑五云天路长 。
烟锁翠岚迷旧隐, 池凝寒镜贮秋光,时来白鹿岩前后, 应许潜通不死乡 。
(作者简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诗人,处州缙云(今浙江人)人,咸通中举进士不弟,入天台山修道,仕唐为内供奉 。
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至议大夫,赐呈“传真天师” 。
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能诗善文 。
(注释) (1)仙都观:即现在的“天子殿” 。
观宇建宇唐代,唐代名“仙都观”,宋代名“景德观”,也称“白鹤观”、“耀灵殿” 。
(2)四真: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即苦、集、灭、道四谛 。
按经解释,“谛”...
描写湖山水色的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