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蝉的诗词 描写黄莺的诗词( 二 )


蝉的生活方式较为奇特 。
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 。
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 。
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 。
老熟幼虫爬出洞穴后,慢慢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处裂开 。
不久,成虫爬出蝉壳,经阳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 。
羽化过程约需1~3小时 。
成虫飞向丛林树冠,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对林木、果树等造成危害 。
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 。
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完卵后也相继死亡,从而完成其传种接代的使命 。
捉蝉不同于捉其他的鸣虫 。
蝉有趋光性,当夜幕降临,只需在树干下烧堆火,同时敲击树干,蝉即会扑向火光,此时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稳,非常有趣 。
有方言称蝉:蛈蛚 蛈蛚龟儿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
两句中...
描写蝉的诗句蝉 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

【描写蝉的诗词 描写黄莺的诗词】

蝉 唐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
早蝉 唐 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
晚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
关于知了的诗词樊晃 【句】 巧裁蝉鬓畏风吹,尽作蛾眉恐人妒 。
陆畅 【句】 蝉噪入云树,风开无主花 。
(《崔谏议林亭》)耿湋 【句】 高树多凉吹,疏蝉足断声 。
(见《海录碎事》) 。
李世民 【赋得弱柳鸣秋蝉】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