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还未开放的诗词 荷花诗词

荷花还未开放的诗词 荷花诗词

填上恰当的诗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写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荷 花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

【荷花还未开放的诗词 荷花诗词】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
...
关于采莲的诗词 莲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注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
芙蓉:即荷花 。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 。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