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三首课文 小学课文古诗词

诗词曲三首课文 小学课文古诗词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 。
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 。
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 。
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
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
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
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
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
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 。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 。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 。
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 。
《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
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 。
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 。
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 。
“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
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