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诗词鉴赏 对偶
对偶能作为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过故人庄中的对偶诗句赏析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诗歌中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有何讲究?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能让句子有一种整齐的美感 。
汉语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中单音词较多 。
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一定的独立 性,很容易形成对偶 。
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和诗中都有对偶的出现,如,《易经?乾文言》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都是适应修辞需要的对仗 。
在律诗中,对仗有更为 严格的规则,简单地说,就是:第一,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第二,出句与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
对联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符合上面的两个规则 。
例如下面这副对联: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 。
这里上联和下联的字不相重复,它们的平仄也是相对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反反反平平 。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联对得很工整,其中“处处”与“重重”相对; “红”与“绿”相对,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花”与“树”相对,都是名词对名词 。
求怀古咏史类诗歌鉴赏套路、套语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 。
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
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 。
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 。
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 。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 。
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 。
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 。
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 。
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
- 描写关公的诗词 关公的诗词
- 赞族谱诗词 家谱族谱个人赞
- 关于蓦然回首的诗词 他在灯火阑珊处宋南离
- 缪越 诗词散论 诗词散论 下载
- 古诗词夏雨 夏雨
- 五四青年节诗词读诵会主持词 五四青年节朗诵主持词
- 中国古代十大女子爱国诗词排行 爱国诗词
- 河北电视台诗词大赛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 毛主席写少年立志诗词
- 关于夜字夜字的古诗词 关于汉字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