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曲靖的古代诗词 古代描写蒲公英的诗词

描写曲靖的古代诗词 古代描写蒲公英的诗词

求解!关于曲靖的历史!! 你去查查段氏与东爨三十七部会盟那段时间的历史 , 或许会有帮助!乌蒙在历史长河中由人名嬗变为部号、地名和山名的变化过程 , 即是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史 。
它标志着彝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 。
一、人名“乌蒙”乌蒙是唐时始迁于窦地甸的阿统十一孙 , 最早见于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 。
明末曹学(蜀中广记·边防记》和清代乾隆初年傀蜕《滇云历年传》等书 , 也有相同记载 , 说明今天仍然常用的“乌蒙”一词 , 原本是人名 。
乌蒙源于人名之说未曾产生过较大争议 , 但乌蒙生活的时代则歧说不一 。
这是因为彝族历史无纪年可以查对 , 只有用父子连名制去推算 。
而史家以多少年为一代并不统一 , 或以25年为一代 , 或28年为一代 , 或以30年为一代 。
其测算结果 , 年代相差甚远 , 出入较大 。
笔者根据贵州《大定县志》安氏谱及相关资料测算 , 彝族父子连名每代只能在18至20年之间 。
如用每代20年去计算 , 从生活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助武候南征的济火至22世裔孙阿统 , 有440年 , 加上225年则为公元665年 , 约在唐代高宗前期 , 符合唐时阿统“始迁于窦地甸”之说 。
再加上“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 , 号乌蒙部”时约在公元885年 , 已经是唐代晚期 。
当时的唐王朝早已无力控制原爨氏统治下的地区 , 乌蒙的发展壮大再无朝政和南中“大姓”的干涉 , 于是得以扩土称王 , 雄踞一方 。
“乌蒙”之名 , 从此流传青史 。
彝、汉文史料中的“乌蒙”之称 , 也屡见不鲜 。
例如:《元史·地理志》阔州载:“州治密纳甸 , 古无城邑 , 乌蒙所居”;宋史《黎州诸蛮传》载:“乌蒙蛮在州东南千里”;吴恒《彝族简史》载:“……‘阿猛’当即‘阿蒙’(‘乌蒙’)” 。
人名“乌蒙”时期 , 是今天彝族形成的前身时期 , 也是彝族先民由游牧开始走向定居的时期 。
二、部号“乌蒙”乌蒙建立了乌蒙部 。
据元、明两代历史记载 , 其他芒部、乌撒都是“其后昌盛 , 因祖名 。
”芒部是何时子孙昌盛因祖名不详 , 尚未见史书记载 。
据《元史·地理志》和《蜀中广记·边防记》记载 , 乌撒是宋时乌些(乌撒)之后折怒始强大 , 因起远祖乌撒为部名 。
阿统、芒部、乌撒等人 , 为乌蛮仲牟由(笃慕俄)之裔 , 都是唐代人 。
其中阿统迁入窦地甸(今昭阳区)、乌撒居巴的甸(威宁)、也都是唐时先后进入这些地区 , 随爨氏的灭亡而来 。
只有阿统之子芒部居原地屈流大雄甸(镇雄) 。
乌蛮仲牟由之裔称雄建立部落王国 , 割据一方之时 , 不只是乌蒙、芒部、东川、乌撒是在唐代天宝年间之后 ,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灭亡之前 。
其实所有东爨乌蛮各部的建立都是如此 , 据《蛮书》记载: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袁滋为册南诏使 , 途经东爨乌蛮之地 , 所记乌蛮七部中未有“乌蒙”等部名称 。
至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自滇东起兵 , 得到“乌蛮三十七部”的支持 , 其中有乌蒙、乌撒、芒部、閟畔等部 。
证明这百余年间之内 , 是东爨乌蛮仲牟由之裔各部在川、黔、滇、桂交界地带建立的奴隶制王国时期 。
在曲靖出土的《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 记录下三十七部与大理国的盟约关系 。
乌蒙、乌撒、芒部、诸部到北宋初年 , 乌蒙、芒部、乌撒、水西向川南发展 , 至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遭宋王朝打击之后 , 才往今云、贵边境退缩 。
宋封阿杓为乌蒙王就是这时 。
《蜀中名胜记》说:“筠连县汉定川县 , 唐之筠连州也 。
其地南通芒部 , 西控乌蒙 。
”指明今盐津县普洱镇夷都山确是当年乌蒙王所在地 。
部号“乌蒙”时期 , 是彝族古代社会的奴隶制度时期 。
其鼎盛在宋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