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贵的诗词 欢迎贵客的古诗词( 四 )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
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
现代赋与汉赋区别 当代的赋大多把滕王阁序作为参考,盛世出大赋?《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进行了城市赋的征稿,敦煌及华山也在网络进行了赋文征稿,这些活动对推进赋文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
古人云:“登高作赋可以为大夫”,古代的仕途激...
有什么关于离别的诗词~~~? 诗---- 1.送别诗 作者:【无名氏】 年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2.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
3.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4.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5.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 年代:【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6.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7.暮春送别 作者:【韩琮】 年代:【唐】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8. 赋得早燕送别 作者:【李益】 年代:【唐】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