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背景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五 )


——《鱼离池》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 。
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
——《鹰离鞲》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
——《竹离亭》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 。
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
——《镜离台》这十首诗是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比自己,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 。
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 。
————————————————————————————————————————————————————————————————————————————————————太多了,每首诗词都有故事 。
古诗的背景与解释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 。
邶风 。
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注解】: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
2、采撷:采摘 。
【韵译】: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评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