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胜的诗词 描写战争的诗词

争胜的诗词 描写战争的诗词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山行》赏析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
〔注释〕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
坐:因 。
晚:天晚 。
〔品评〕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
当然,说这 是“图”,并不确切,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
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