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分类 年代 苏轼诗词分类

苏轼诗词分类 年代 苏轼诗词分类

苏轼人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分类,及作品赏析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
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 。
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 。
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
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 。
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
嘉礻右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
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 。
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 。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
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 。
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 。
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
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
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 。
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 。
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 。
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 。
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 。
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 。
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 。
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 。
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 。
文学,抒发了苏轼的理想与壮志 。
例如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词的上片写出猎的盛况,下片抒报国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尤为形象传神,令人振奋 。
又如那首更加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