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爱国诗词百度 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 四 )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功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
匡衡很着急,想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
忽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边一看,啊!原来是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
于是匡衡想了一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点,这样他就能勉强读书了 。
6.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范仲淹,北宋人 。
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长大成人 。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朱家是个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庙里寄宿读书,那是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化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 。
有时候夜里读书感到疲倦,就用凉水洗脸驱散睡意 。
他刻苦读书的精神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范仲淹为官后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常不顾自身安危 。
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儿女吃穿仅够自足而已 。
经常自诵:“士当先...
我要古今中外的名人爱国故事等等(概括)苏武牧羊南宋末年,元兵南逼 。
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 。
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 。
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 。
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 。
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 。
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 。
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 。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间,在大畲溪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并在桥头建立了壮观的碑亭,以纪念信国公文天祥举义驻师 。
树立的三块石碑,均有秀丽的碑文 。
传说后来当地著名的文人林希严(林泰)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满怀地写了《题国公桥》一诗:当年丞相过桥东,战马啸啸满路风 。
万古人间留壮烈 。
百年溪水泣英雄 。
伤心荒涧碑犹在,放目寒山事已空 。
吊古不堪回首望,冷烟萎草夕阳红 。
这首凄凉,悲壮的诗篇,表达了后人对文天祥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 。
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
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 。
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 。
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 。
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 。
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