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酒醉痛苦的诗词 酒醉诗词( 四 )


玉树临风,这个几乎专用来形容美男子的成语,就出自他身上,可见他美的程度 。
李白的《夏日山中》刻画出一位豪放不羁、无拘无束的林中乘凉者形象 。
夏日炎热,即使在荫翳蔽日的山林间,仍需要摇扇消暑,所以诗人手拿“白羽扇” 。
也正是因为夏日,人多慵懒散漫的情绪,所以诗人有扇也懒得摇动 。
山林中过往的行人稀少,诗人索性解开衣襟,袒露着身体,脱下头巾、帽子,露出头顶,以沉浸在山中凉爽的环境中 。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二句中通过一个“懒”字、“裸”字,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有魏晋隐士风度;同时,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
李白是狂放不羁的,他可以自称“楚狂人”,还“凤歌笑孔丘”,说自己本来就像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 。
据载,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 。
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歌意在嘲笑孔子迷于做官 。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 。
但结合李白的身世经历来看,李白是崇尚积极入仕的,和楚狂隐而不仕的人生态度截然相反 。
李白在这里自称“楚狂”实是借以表现自己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而“笑孔丘”中的“笑”则郁结着李白一生的辛酸与愤懑 。
从这方面看,此二句并非是李白自比楚狂,嘲笑孔丘,而是以孔丘自比,托孔丘以自伤 。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却久》“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勾画出一个借酒浇愁的词人自我形象 。
“日日病酒”,可见惆怅之深之重;“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必然结果;既然醉酒已经致使身体痛苦,那么就不要饮了罢,但词人却冠以“不辞”二字,愈见感情之执着,正是“虽九死其犹未悔” 。
“不辞”二字所表现的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
饶宗颐先生评此二语“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鞠躬尽瘁”出自感人泪下的《出师表》,用到这里说明冯延巳的悲苦不是个人的闲情,而是为天下,为国家,为黎民 。
冯延巳刻画的是一个甘愿承受愁苦并再所不辞的愁者,而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一诗,也是写一个心有愁闷忧虑之人 。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两句,写诗人因“忧患”情绪而产生的独特行为,刻画出一个忧心忡忡而又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
诗人独自站在小桥上,默不作声,只是凝望着天空,盯着一颗星星看了多时 。
“悄立”二字,看似平静,实际上却只是外表的平静,暗示的是心中的不平;“人不识”点出欢歌笑语之人不能理解诗人的忧患,突出诗人的孤独心境 。
末句,极写诗人的忧愁郁闷心情,显示出一种旷世的孤独 。
“一星如月”体现出作者的专注精神,诗人专注于一颗孤星,似乎已经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正表现出其寂寞无依的心境 。
而“看多时”则含蓄地回答了诗人“忧患”的内容 。
诗人在除夕之夜不欢享天伦之乐,却要看星多时,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到底是什么令诗人彻夜仰望星辰呢?除了怀才不遇,穷途潦倒,贫病交加的身世之感,似乎还酝酿着某种危机正向社会袭来的一种忧思 。
作者身处“康乾盛世”,但这个繁华盛世的外表下,却隐藏了各种社会矛盾,作者居安思危,忧虑深沉 。
青春年少时代,是值得很多人眷恋追忆的年代,就像韦庄《菩萨蛮》中所写的那样,“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
此为追忆当年风流情事之作 。
起句“如今却忆江南乐”,一气贯注,领起以下七句 。
“当时年少春衫薄”句及以下,是对昔日...
晏殊的《破阵子》表达的情感和诗词的写法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
【赏析】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