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气势的诗词 最有气势的诗

非常有气势的诗词 最有气势的诗

求一些非常有气势的或者是励志的诗句《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
坚韧:坚强有力 。
任:任凭,无论,不管 。
尔:你...
很有气势的诗词 。
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注释 jié ①碣石:山名 。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
dàn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
sǒng zhì ③竦 峙:耸立 。
④星汉:银河 。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
《观沧海》这类作品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