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中的诗词 描写雨中的句子和散文( 四 )


”(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漫漫的湘江之滨,秋风劲吹,荷花竞发,景色颇佳;而千村万户,野蔓满墙,笼罩在沉沉暮...
形容雨中寂寞的诗词 江城子 赏春 (朱淑真)斜风细雨作春寒 。
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
昨宵结得梦夤缘 。
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描写“雨中看湖”的诗句有哪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好事近·湖上》宋代:苏轼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 。
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 。
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
《【双调】水仙子·仲春湖上雨》元代:赵善庆 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 。
上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 。
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清代: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 。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白话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 。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 。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得那么美丽 。
赏析: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 。
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 。
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诗中多次运用 。
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常在诗中提到 。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
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 。
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区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色 。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 苏轼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