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初见的五字诗词 初见 诗词( 二 )


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 , 即使有病在身 , 也丝毫不松懈 。
“偶有管见 , 书之别简 。
或良朋莅止 , 传述异闻 , 客去辄录而藏焉 。
逾三、四年 , 遂成卷”〔(4)〕 。
17岁时 , 入太学就读 , 一年后 , 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 。
来年会试 , 却因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 , 功亏一篑 。
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 , 学习更加刻苦 , 并拜宿儒徐乾学为师 。
据徐回忆 , “自癸丑五月始 , 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 , 讲论书史 , 自暮乃去”〔(5)〕 。
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 , 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 , 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 , 后晋升为二等 , 再升为一等 。
在清初 , 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 , 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 , 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 , 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 , 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 皆天子自将之军 , 爰选其子弟 , 命曰侍卫 , 用备宿卫侍从” 。
在侍卫中 , 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 , 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 , 御殿则在帝左右 , 扈从则给事起居 , 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 。
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 , 一再提拔 , 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 。
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 , 跟随巡视、狩猎 , 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 , 探讨诗文 。
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 , 深得皇上信任赏识 。
他在病重期间 , 康熙十分关心 , 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 , 委派御医值班疗理 , 还“亲处方药赐之”;病逝后 , 又遣使赐奠 , 恤慰有加 , 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 。
几乎可以肯定 ,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 , 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 。
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 , 但在短暂的一生中 , 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 , 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 。
其中 , 词作尤为出色 。
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 。
梁启超谓“容若小词 , 直追李主”〔(7)〕 。
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 , 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 , 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 。
李煜是亡国之君 , 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 , 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 , 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 , 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 , 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 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 , 虽然后来其父明珠获罪被查抄 , 但在他的有生之年 , 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 , 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 。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明显矛盾的现象了 。
他在31岁的似锦年华就郁郁而逝 , 已令人不解;而从整个《纳兰词》来看 , 也始终笼罩着一种悲凉、忧郁令人不忍卒读的气氛 , 诸如“断肠”、“凄凉”、“惆怅”、“悲苦”、“憔悴”、“愁”、“恨”、“泪”之类的字眼 , 简直触目皆是 。
于是对于他的身世与词作内容、格调上的明显矛盾产生的原因 , 就成了很多人探究的重点 , 并产生了种种推测 。
有人认为纳兰性德由于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末路或对封建统治者不满 , 失去信心而郁闷寡欢 , 因而形成了他词作的凄厉哀婉的格调和低沉幽怨的意境 。
我认为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
他虽生活于封建社会的末期 , 但他所处的时代外表不仅没有“衰落” , 反而还很“兴盛” , 也看不出他对统治者不满或失去信心 , 据此说明他情绪低落忧郁不仅不能成立 , 也有人为拔高他思想认识水平之嫌 。
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原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