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诗词欣赏讲座 革命历史讲座材料( 五 )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 , 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 , ……”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
此词上半阕 , 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 , 悲声慷慨高亢 , 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 , 直上云天 。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 , 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 , 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 , 平添悲壮 。
接着第二句 , 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 , 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 , 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
长空浩大无涯 , 大雁哀凉清幽 , “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 , 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 , 一幅晓月寒霜图 , 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 , 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 , 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 , 在声、色、音的交融中 , 人物出场了 。
第四、五句 , 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 , 起伏迭荡 , 在山间回环向前 。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 , 就在这霜华满地 , 残月当空的风景中 , 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 , 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 , 用字凝炼、准确、优美 , 情景相得益彰 。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在断鸿声里 , 忧愁风雨中:“倩何人 , 换取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 , 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 , 千回百折 , 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 , 心情是沉郁的 。
过了岷山 , 豁然开朗 , 转化到了反面 , 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 , 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 , 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 , 豪气再升 , 一笔宕开 , 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 , 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 , 长路艰险 , 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 , 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 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 , 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 , 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 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 , 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 , 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 , 却的确有象征意义 , 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 , 但可以“从头越” 。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 , 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 , 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
他看...
毛泽东的爱国诗词毛泽东诗词全集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