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 诗词 雪窦山弥勒佛诗句( 六 )


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
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 。
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 。
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 。
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 。
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 。
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 。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
看小说何需注释呢?可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实事 。
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 。
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 。
这话当然很对 。
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① 。
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
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 。
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
浙江省内有哪些好玩的旅游景点?记钱钟书与《围城》--------------------------------------------------------------------------------一 钱钟书写《围城》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 。
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 。
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 。
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
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 。
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 。
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 。
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 。
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 。
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 。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
看小说何需注释呢?可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实事 。
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 。
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 。
这话当然很对 。
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① 。
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
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 。
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辩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
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读者看看真人实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 。
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地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 。
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 。
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
①参看《事实—故事—真实》(《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三期十七页) 。
《围城》里写方鸿渐本乡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名产是泥娃娃 。
有人读到这里,不禁得意地大哼一声说:“这不是无锡吗?钱钟书不是无锡人吗?他不也留过洋吗?不也在上海住过吗?不也在内地教过书吗?”有一位专爱考据的先生,竟推断出钱钟书的学位也靠不住,方鸿渐就是钱钟书的结论更可以成立了 。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一九三五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B.Litt.)学位,然后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