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使用比喻手法的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二 )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

【古诗词中使用比喻手法的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
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
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
又如: 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 。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6、对比 。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
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一、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
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