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云南塔镇仙塔的诗词( 五 )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
“烧宝塔” 在少数地方,过中秋时有烧宝塔的习俗.当夜幕降临,月光遍地,小伙伴们纷纷来到房前屋后的空地,拾来断砖残瓦,堆垒起一座座小宝塔,在一些大空地或广场搭起大型宝塔,类似于主塔,宝塔中空,塞入柴草,这种活动,大人也往往兴致勃勃地前来参与 。
特别是一些老人,还会在宝塔前摆上小供桌,桌上放着月饼、甜藕、桔子,柚子之类圆形供品,点上香和烛 。
当所有的宝塔都堆垒好了,有人高喊:“点火哟———”于是,一齐点燃宝塔中的柴草,红红的火焰升腾起来,火花爆响 。
不一会,一座座宝塔里外烧得通红,十分壮观,好看极了 。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 。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
”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
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 。
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 。
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
博饼 在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 。
在一个大碗中放入6个股子,根据其中红色点子的多少,有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以及状元6个等级奖项 。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中秋节的资料中秋节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节日起源: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