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 风景如画的唯美诗词( 六 )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
祖咏 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 , 徘徊乱绕空 。
君看似花处 , 偏在洛城东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古人题景诗云: “雪中望罗浮 , 玉峰峨峨起 ,  不知山下村 , 人住梅花里 。
” 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 , 背窗雪落炉烟直 。
烛底凤钗明...
《诗经》里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采薇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yù)雪霏(fēi)霏 。
行道迟迟 , 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采薇》出自于《诗经》 , 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
全诗六章 , 可分三层 。
前三章为一层 , 追忆思归之情 , 叙述难归原因 。
这三章的前四句 , 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 , 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 , 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
蒹葭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蒹葭凄凄 , 白露未晞 。
所谓伊人 , 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 ,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 , 白露未已 , 所谓伊人 , 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 ,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沚 。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
云“蒹葭刺襄公也 。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
”今人苏东天在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
”二是“招贤”说 。
姚际恒的和方玉润的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
”三是“爱情”说 。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 。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
《诗经》原本叫《诗》 , 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 即有目无辞 , 称为笙诗六篇 。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 因此又称《诗三百》 , 《三百篇》 。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 , 因此称为《诗经》 。
(正式使用《诗经》 , 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 。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 , 因此又称《毛诗》 。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 , 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
其所涉及的地域 , 主要是黄河流域 , 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 , 北到河北省西南 , 东至山东 , 南及江汉流域 。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 有六首只有题目 。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 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 , 始称《诗经》 , 并沿用至今 。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其中“风”是地方民歌 , 有十五国风 , 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 , 分大雅和小雅 , 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 , 有四十首 。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 “比”就是比方 ,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歌 , “饥者歌其食 , 劳者歌其事” , 《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