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诗词 有关中秋的诗词( 六 )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关于秋天的古诗 唐·杜牧《山行》[原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The upper distant cold mountain stone footpath is tilted ,白云生处有人家 。
the white cloud life place has a household 。
停车坐爱枫林晚,I stop my coach at maple woods to gaze my fill ,霜叶红于二月花 。
frost-bitten leaves look redder than early spring flowers
与秋天有关的诗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
亭亭:远貌 。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
眺:远望 。
平楚:平野 。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
两句写初秋之景 。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