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刘备的诗词 关于刘备的诗词( 四 )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杜甫的蜀相中意在赞颂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频烦...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用短短的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杜甫还有一首五绝《八阵图》中的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堪与之媲美.“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杜甫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一联,在前面的基础上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
三顾频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这两句诗概括的...对联“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上联讲的是 三顾茅庐的故事,下联讲的是 白帝城托孤 的事情 。
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以及为人,曾用诗句称赞他说:“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 老臣:诸葛亮 典故:三顾茅庐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及卒,如其所言 。
” 这就是“老臣心” 。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源出杜甫的名篇《蜀相》,全诗是这样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诗人初游成都武侯祠时 。
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
后四句议丞相之事,“就公始未以寓感慨”(《唐诗摘钞》) 。
前四句写得疏洒,后四句议得沉郁 。
诗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 。
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 。
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 。
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
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及卒,如其所言 。
”这就是“老臣心” 。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