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高考 古诗词鉴赏高考( 五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
开元进士 。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

【古诗词高考 古诗词鉴赏高考】

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 。
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
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
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
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 。
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
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 。
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
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 。
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 。
因做过苏州刺史 。
世称“韦苏州” 。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
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 。
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
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 。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
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
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
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 。
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