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寒食诗词阅读 壬辰寒食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诗词阅读 壬辰寒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

【壬辰寒食诗词阅读 壬辰寒食阅读答案】

1.①“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②“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③“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④“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⑤“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 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分析壬辰寒食全文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32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导读 这一年即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拓展练习 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卷 题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处自王安石的( )[篇名] 题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题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题1:《游褒禅山记》 题2:B 题3:“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壬辰寒食》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壬辰寒食[1] 【北宋】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2].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3]. 巾发雪争出[4],镜颜朱早凋[5]. 未知轩冕乐[6],但欲老渔樵[7].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翻译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背景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这一年即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