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一先 一先韵诗词( 二 )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 。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 。
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 。
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 。
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 。
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 。
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 。
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 。
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 。
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 。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 。
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 。
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 。
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 。
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 。
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 。
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 。
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 。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 。
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 。
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 。
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 。
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