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词中秋伤感 伤感诗词( 三 )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
我的母亲 啊!我的母亲——祖国, 是您,培养了我! 啊!我的母亲——祖国, 是您,教会了我! 啊!我的母亲——祖国, 是您,哺育了我! 我的母亲——祖国, 感谢您!!
请写出一首关于中秋的诗词(包括作者) 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解释:(1)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 。
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 。
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
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 明丽的圆月,便不仅照耀了“千里”,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2)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 。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
下片怀人 。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 。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
(3)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 。
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 。
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 。
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