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成长诗词 部队诗词( 八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翻译: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
赏析: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
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翻译: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
金兵占领地区的百姓在敌人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
赏析: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
陆游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
当时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 。
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
陆游在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原文:《再游玄都观》(唐)刘禹锡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翻译:百亩庭院中几乎长满了青苔,桃花一点都没有,野菜花在盛开 。
当年种植桃树的道士到了哪里呢?从前来看过花的刘郎,今日又重来 。
赏析:这首诗是《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 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
是岁 出牧 连州(今 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
居十年,召至京师 。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
旋又出牧 。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 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 后游 。
时大和二年三月 。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 长安任职 。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 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
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