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网络诗词 文艺的诗词

文艺的网络诗词 文艺的诗词

求四字文艺诗意的网名大概六个,最好是从诗词中选出来的 拒绝非主流...细雨踏平雾里花清风满袖 这个不用我说 哀筝谁弄 忽闻江上弄哀筝 , 苦含情 , 遣谁听?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 , 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对于这个还有一个对应的 :烟锁碧落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赌书泼茶 赌书消得泼茶香 , 当时只道是寻常云鬓斜簪 云鬓斜簪 。
徒要教郎比并看我不知道你具体的目的和选择方向 , 所以就选了几个 。
细雨葬花 秋风碾碎平湖月...
流行歌曲与诗词文化的思考是怎样的100字 百度知道 行不行(你也可以酌情删减点)对古典诗词写作手法的借鉴和应用整个的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
现代流行歌曲在写作手法上 , 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诗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 。
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 , 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 , 另一方面 , 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 , 无论是说家国情怀 , 还是儿女情思 , 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 , 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 , 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 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传唱的要求 。
康德曾说:“最高的范本 , 鉴赏的原型 , 只是一个观念 , 这必须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 , 理想本来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 。
”[sup][6][/sup]虽然说美的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产物 , 但是大多数文艺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 。
之所以能够激起人的美感 , 这与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有关 。
古时有“兴”、“观”、“群”、“怨”之说 , 而诗之所以兴 , 就在于诗“不质直言之 , 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 。
”(《毛诗补疏序》)古典诗词的特点就在于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 , 以言情作为主要内容 , 以感人作为自己的职能 。
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 , 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 , 古典诗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 , 在现代歌曲的写作中 , 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
例如琼瑶的词作《在水一方》典型地借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绿草苍苍 , 白露茫茫 , 有位佳人 , 在水一方 。
绿草萋萋 , 白雾迷离 , 有位佳人 , 靠水而居 。
我愿逆水而上 , 依偎在他身旁 , 无奈前有险滩 , 道路又远又长 。
我愿顺流而下 , 找寻他的方向 , 却见依稀仿佛 , 他在水的中央 。
我原逆流而上 , 与她轻言细语 , 无奈前有险滩 , 道路曲折而已 。
我愿顺流而下 , 找寻她的踪迹 , 却见依稀仿佛 , 他在水中伫立 。
”《爱像青橄榄》中就把爱情形象的比喻为青橄榄 , 苦涩过后却有余味在心头 , 这是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 。
《像雾像雨又像风》中:“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 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 。
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 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
”爱情生活中对对方的爱的感受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 , 是很难说清楚的 。
词作者把它同雾、雨、风这些具象联系在一起 , 让欣赏者通过对雾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 雨的来得快去的得急 , 风的来去无踪的具体感受来把握这种云遮雾障的感觉和不可捉摸的情思 。
三、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当下流行歌词品位普遍不高的原因及其科学的评判标准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了营养 , 通过“诗化”、“雅化”等手段似乎使流行歌词更具有了文学性 。
然而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 , 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大量借鉴、引入古典诗词 , 便可以从根本上就治当前流行歌曲普遍存在的内容浮浅、品位平泛的弊病 。
因为这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
我们从传播流行的过程来分析:就传播媒介来说 ,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高端发达的时代 。
在半导体、便携式CD、MD、和MP3大行其道的今天 , 传播媒介已从以前的示现媒介发展到了到再现媒介 , 高度发达的机器媒介取代了自然的文化载体——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