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束开始诗词 从结束开始 王炳林( 二 )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 。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 。
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 。
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
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 。
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 。
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 。
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 。
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 。
”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 。
”(皆见《爰园词话》)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 。
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 。
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 。
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
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 。
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 。
圣师删以为经 。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 。
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 。
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 。
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 。
”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 。
”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 。
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 。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 。
”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 。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五年级学期结束的诗歌 楼上大哥,那是不是太幼稚了,人家怎么说也五年级了~这个怎么样?母亲赞是谁 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谁 具有宽阔的胸怀是谁 无怨无海、任劳任怨是谁 无私奉献她一生的爱她 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母亲 是牵挂你一生的人当你离家出门在外是她时刻惦记你的衣食冷暖当你有病 心情不快在你面前 是母亲那关怀慈爱的脸当你工作不顺 愁闷心烦是母亲劝慰的细语 响在耳边唯有太阳 她给你拿不到唯有月亮 她给你摘不来她不求什么回报甘顾一生为儿女奉献为了我们生活的幸福美满她操碎了心 毫无怨言只要儿女们高兴她就喜笑开颜就是我们 伟大的母亲母性的慈爱 人类的典范
【形容新开始的词】表示激励重新开始的诗词有哪些 从技术、技巧的层面讲,结尾的方式一般有三种:(1) 以“理”结即用议论作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