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之大的诗词 天下之大

有天下之大的诗词 天下之大

关于描写《天下》的诗词有哪些?有以下五句描写天下的诗句: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岳阳楼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日知录·正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注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陆游的《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
原句是:“保国 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 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
5.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
这首诗并不是出于国机二院的某著名引用,而是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 。
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
’上大笑,放还山 。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
”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 。
天下所有的古诗都有什么?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