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诗词带年份 苏轼 诗词 按年份( 三 )


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哀草,画角声断谯门 。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侥孤村 。
销魂 。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几个甚至更多的意象在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构思下巧妙的组合起来,互相作用,妙趣横生,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即是如此 。
据说此诗作于会稽,作者是年三十岁 。
此词在处理形象之间关系时,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 。
所谓蒙太奇,是指电影表示组接意义的专门术语 。
山、微云、天、哀草、画角声等等一系列原来并无太大关联的意象由于作者主题的需要而拼揍在一起,虽说是拼凑,却也是天衣无缝,让人耳目一新 。
古人在写诗词时,特别讲究炼字,秦观也不例外,为了表达自己特殊的伤感离别之情,特意在“鸦”前加“寒”,“村”前加“孤”,增加整体诗的愁味,更令人耐人寻味 。
景物从远至近,从“天连哀草”至“流水侥孤村”,难道这不正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秋意萧落图吗?若不是这蒙太奇似的一连串的景物连接,恐怕这首诗的韵味、愁味都要大打折扣了吧?!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此词以古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 。
历来歌咏牛郎织女的诗歌数不胜数,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带有伤感的情绪 。
但本诗却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形式与内容思想都别出心裁,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结尾,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
在细细品味之后,却又觉得秦观的情韵真是恰到好处!2.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淩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 。
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 。
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 。
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 。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
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 。
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 。
“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 。
“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
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 。
“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 。
“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 。
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 。
为什么?“为有暗香来” 。
“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 。
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 。
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 。
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