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的古诗词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五 )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
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
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
古诗文在线翻译离思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原意 经历过大海的广阔,就不会再被别除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山雾海,别处的云山就不能被称道了,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花争艳,心里一半装着的是大道,一半是你的容颜 注释 【注释】: 《云溪友议》云:“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若贫……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 。
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 。
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 。
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
”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 。
“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 。
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惠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 。
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