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比赛的标题 篮球比赛的新闻稿标题( 六 )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
(1)怀古诗 。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
(2)咏物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