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凉爽的诗词 凉爽的秋天来了( 二 )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
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 。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
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
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
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
④.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
'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
'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
"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 。
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
《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 。
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 。
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
"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
"《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 。
"《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
" 2. 【原文】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
3.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
夔州在长江之滨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首联对起 。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 。
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