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有哪些古诗词 古诗词配画杜甫绝句( 五 )


流亡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
长安陷落后,他从鄜州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
不久因房琯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 悲陈陶 》、《春望》、《北征》、《羌村》 、“三吏”(《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 。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 、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
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荆、湘3年。
760年春,他已48岁,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5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
他生活的最后2年,居无定所 。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5/7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
诗歌创作 杜诗现存1400多首 。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
被后代称作诗史 。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
”(《读杜心解》)天宝后期,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 屏迹 》、《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
杜甫怀...
杜甫有名的古诗,有哪些,要三首,谢谢谢谢登高_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春望_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