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 人 诗词 运河诗词( 五 )


虞美人的诗词翻译谁有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全部注释】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
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 。
此泛指宫殿建筑 。
砌,台阶 。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
【翻译】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 。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
【赏析1】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
"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 。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
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
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 。
"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 。
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 。
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 。
"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 。
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
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 。
遂为名句 。
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
" 【赏析2】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