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铜雀台 诗词 铜雀台诗词( 七 )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杏 花 村二月春风吹杨柳,吹乱心中几多愁 。
料知此愁年年有,依旧相约风雨后 。
杏花村里杏花酒,风雨声中风雨楼 。
不见鸿雁传书来,只见伊人泪长流 。
柳絮飞歌此情绵绵何时尽?牵动长空万里云 。
云中本是双飞燕,而今都做梦里人 。
欲往何处觅莹雪?漫飘柳絮祭芳魂 。
祭罢芳魂又一春,依旧不见绿罗裙 。
左 公 柳多少人生风雨后?多少慷慨不再有?多少壮举一场梦?多少盛情一杯酒?而今许下千般愿,洒向长河万古柳 。
不愿与君长相思,但愿与君长相守 。
声声慢·苏堤春晓夜色茫茫,路上人稀,一轮明月如镜 。
分手只有一人,泪眼相送 。
一阵清风吹来,杨柳梢,随风飘动 。
泪未干,人已去,可叹一歌未竟 。
谁有古诗《赤壁》的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
后两句是议论 。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
)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 。
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
”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
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 。
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
”这话说得很对 。
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
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