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吃田螺的诗词

关于中秋吃田螺的诗词

古人吃田螺,这方面的诗词吃田螺不如吃姑娘~~~~销魂~~~ “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赠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过又香螺 。
” 秋天正是吃田螺的黄金季节 。
在广东广西,月下吃田螺,是中秋节特有的习俗 。
取一个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吮——爽啊!田螺富含蛋白质质、铁和钙、可治目疾 。
有这么个说法: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 。
但是本人对此有着大大的疑心 。
因为有营养的东西多了,没点格外吸引人之处,谁能那么天真上进地吃啊!吾未见好色如好德者 。


在下觉的吸田螺好比打Kiss,螺肉可比妞的香舌——该种好色联想我不是第一人,有一种贝类的肉在菜桌上直接叫美人舌的 。




古人会如此附庸风雅,偶也不甘落后 。




曾有一单身XXX同事午餐数次吃田螺,偶说他:“XXX该娶媳妇儿了!”此人大窘,以后逢吃田螺必躲到宿舍 。



嘿嘿——此乃损事一桩 。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XXX当时虽是单身,但能体会到吸田螺和找媳妇之间的联系,可见此人天赋异禀,也算是神人了 。
吃田螺的最销魂之处就是那一吸的风情——用牙签挖着吃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暴殄天物不解风情的呆头鹅,拿着个小木棍捣啊捣啊,看得我眼里冒火(事实上,偶GF就是这种拿牙签挑着吃人,并且死不改悔,理由是做淑女状) 。
其实,此人忘记了是真名士自风流,直接送进嘴里一吸,连肉带汁照单全收,真是鲜掉眉毛~~~~ 广西人最热爱田螺 。
我在桂林街头的夜市上吃过炒田螺,印象中广西的田螺比其他地方要肥美一些,据说是从稻田里捞的 。
田螺这个东西太小了没肉,太大了没味道,桂林的正好 。
坐在小小木桌旁,看小老板先在油锅煸炒花椒、茴香、肉桂,香味出来后下田螺和葱蒜,洒桂林三花酒、特产酸辣椒,大火猛炒,香气逼人 。
味道很清新,象桂林的山水 。
田螺最复杂的吃法大概是阳朔的“田螺酿” 。
一般小资迷恋阳朔西街那些风情万种的酒吧,我却只知道“桂林米粉”和“田螺酿” 。
“田螺酿”与北方菜中的“大螺塞肉”不同,那是用人工养殖的大螺做的,味淡 。
还是用桂林的黄螺,把螺肉挖出来与猪肉和鱼肉一起剁成蓉,加点淀粉搅得发胶,再酿回原来的螺壳 。
在油锅里先炒蒜蓉、姜末和豆豉,再与酿好的田螺一起爆炒,加入清汤焖熟 。
吃时采用“一嘬而就”,猪肉、鱼肉和螺肉数种变化给舌头一种新的体验,但牙齿却不能再有脆嫩的感觉,遗憾 。
之所以说吃田螺不如吃姑娘,是因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是吃田螺吃出个姑娘来 。

别让GF看到了,否则有可能跪回去主板 。

据说是最新型号 。



各位应该熟知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出自《搜神后记》卷五 。
这是个堪称YY第一流的动人神话故事 。
农村大龄男青年谢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但到头来穷困不堪,连老婆也娶不上,上天被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动(上天怎么从来不为我打动!NND!偏心!),派了白水素女来帮谢端过上好日子,素女藏于田螺之中,每天在谢端出去以后,出来为他洗衣做饭,后来却被谢端发觉,只好离去,而她留下的螺壳却能倒出许多米来,改变了谢端贫困的生活 。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田螺呢?据资料记载,中秋吮石螺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因没钱买肉过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边赏月边吃,田螺俗称攀桂,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为风俗 。
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一来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来认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气 。
另一方面,“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
为什么中秋吃田螺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