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香格里拉的诗词 形容香格里拉的美

形容香格里拉的诗词 形容香格里拉的美

描写香格里拉的诗句有哪些?描写香格里拉的诗句: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说迪庆这个地方 。
它是一个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
位于云南的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的腹地 。
原本是西藏、四川、云南“三不管”的地方,却因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迪庆高原香格里拉便成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世外桃源" 。
川、滇、藏交界处,这个大三角区域就是现代人曾经争执不休的“香格里拉” 。
尽管后来这个由外国人在小说中,推向世界的地名,被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中甸县获得 。
本世纪初国务院正式批准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
因为迪庆海拔仅三千米左右,本身具备有雪山峡谷的风貌和藏族风情;有以著名的“日照金山”梅里雪山为主的,包括白茫雪山和哈巴、巴拉更宗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有明永恰、斯恰等罕见的仅两千七百米的低海拔现代冰川 。
可以让来自低海拔地方的游客,不必担心发生高原反应,轻松自在地观赏大自然美景和领略民族风情 。
看了关于香格里拉的纪录片,耳畔飘扬着容中尔甲的“香格里拉”,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今年四月的那趟世外桃源之旅,很庆幸,早早地就来到梦萦魂牵之地,走进这幅无以伦比的画卷,静静地感受着她的魅力,她的神韵 。
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是我们这次调研的最后一站,也是最让我们期待的一站,挥去了之前的疲惫,精神抖擞,带着温暖的心,走进了神洁的圣地 。
地处高原,海拔四千多米,普达措这神山神水的圣法地方,最高海拔四千一百五十九米,导游在说时,我特意记了下来 。
有的时候,数字最具说服力 。
温度很低,上山前,每个人都租了件军大衣套上,虽然有点异味儿,租穿的人的确太多,却可以抵御寒冷暴虐,不让寒冷零距离接触 。
衣底披及脚踝,感觉很有范儿,特别一大群人走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风景 。
身体虽不能靠近那圣洁的空气,灵魂了却走进了肃穆的天堂 。
普达措,本身即是佛法之意 。
在山林的间隙,一条条白练横空而下,那是圣洁的雪铺陈的,自然地造化,没有一点矫情 。
香格里拉的每一位藏民,只要能说话就一定会唱歌,只要能走路就一定会跳舞,这话我可以作证,它是真的 。
每一个人,司机或是牧民,随意吼上几句,会把你震住,把你深深折服 。
他们是未被发觉的明星歌手,却是不带着功利性的,质朴,原生态,合乎自然,无论唱给卓玛,还是母亲,流露出的感情是不假掩饰的,热烈奔放,他们不懂得柔情,粗犷豪放,直截了当,却是另外一种柔情 。
你似乎正置身于奔腾的牛群中,刚力的高原飓风里 。
敬酒唱歌,张口就来,嘹亮的歌喉,激越的曲调,直冲云霄 。
香格里拉如此完整的森林,如此昌茂的树干,在高原上实属难见,一般高原的树,矮小乱窜,这里的树苍劲挺拔,刚直睥睨,此起彼伏的群林,霸道的铺陈,一棵棵,一片片,如此大手笔,自然地鬼斧神工,天地的灵韵毓秀 。
一望无际的绿浪,随意一抹的星湖,有匍匐的冲动,忍不住想亲吻这神法之地 。
神山、神水,千万年来不曾改变 。
这些小花,单个看上去并不是特别美,可是,当它们成片成片地连在一起,那淡淡的紫湿漉漉地洇染在这片高原坝子上,随着那灰黑色的天空、黛蓝色的山峦、苍绿色的森林、宽阔的坝子绵延而去,那种淡雅的壮观,那种柔弱的震撼,让你不得不赞美这高原上大自然所昭示给人类的生命和美的最本真意义:安静,和谐,蓬勃而充满无限生机 。
哦,这就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吗?哦,这就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吗?碧波万顷的属都湖,从天而降,嵌在茂密的丛林 。
四周丛林围绕,中间突兀一湾塘,盈满了水,清澈无瑕,蛮横的让你小心翼翼,怕一个不和谐的声响,破坏了此处的圣绝 。
空气也停止了流动,远方巨大的蓝色天幕,仿佛伸手就能触摸,若隐的雪山,包围在无法接近的纯净之中,出现在你的眼珠里 。
白的雪,绿的树,青的水,朦的雾,若现的雨帘,一幅神采飞扬、荡气回肠的水墨画,在无意间完成,那样随意的组合,却是独具匠心、浑然天成、恰成其妙 。
香格里拉的雨时下时停 。
近处的山峦被厚厚的层云裹着挟着,那些云在山峰间翻滚着、奔腾着、撕扯着,山和云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较量,或许也是另一种缠绵 。